《春秋》的一个讲究就是微言大义,或者说言简意赅也无不可。史官力争用最简练的言语和描述来记录历史,还要依据"礼"这样的道德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述和讽谏。看起来写几个字似乎很简单,其实对史官的笔力是个很大的考验。
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缺陷的,有时过于简洁的表述让人不能深入了解事实。不过一般历史不止这几个字,往往还有大量的详细记录,还有像左传这样的注解和补充。所以联系起来看也还好。另外,春秋时代历史记录的主流是编年体,侧重记录事件而不是进行详细描写。相反,后来的历史大多受司马迁影响采取纪传体。看纪传体史书的时候描写一般就很细致了,甚至有看人物传记(本来就是传记好吗?)或者小说故事的感觉。
至于为什么春秋采取这种历史笔法,可能是和当时贵族的礼有关系吧(史官的评述就要体现"礼",而且记史的目的也在于为贵族统治者提供一个借鉴)。当时贵族阶层的"奇怪"规矩多得很,似乎也不奇怪了。另外也和当时的历史学思路有关,孔子也是春秋笔法的赞扬者。还有像祭祀礼仪之类的惯例性事宜也没有必要详细记录。
比如《晋灵公不君》一文详细描述了事件来龙去脉,描写了晋灵公、赵盾等人的形象。但到了太史笔下就只一句"赵盾弑其君"(这个记述太单薄了,而且也导致对赵盾的误会。弑君的其实不是他。但谁让史官抱着"礼"不放呢)。所以光看太史的那点记录是不行的,需要看详细记录和解释。
标签: 历史记载